在近年的美国留学申请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太多的跨领域申请案例,当前手中的案子,有很大一部分都已决定或者计划改变申请专业方向。比方说英文专业转而申请教育,传媒转而申请社会学,法律转而申请政治学等等。感觉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切身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发生了变化,二是文科类专业对于学生相关专业背景的限制相对宽松,文科的学科属性使跨专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今天笔者就来详细聊聊美国留学申请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希望对大家伙有所帮助。
然而从我们每次讲座收上来的答疑问卷可以看出,文科学类的学员对于跨专业申请存在诸多问题。那么,应该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能够换个专业来申请呢?能够换哪些专业呢?我认为基本参照三个标准:一是职业目标,二是个人背景和爱好,三是申请的可行性。
首先,可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比如是想从事科研还是做职业经理人?是想从事教育业界还是公共事务领域?到底是想要相伴一生的名校光环还是要自己特别喜欢的专业?对于职业方向,不一定要非常具体,因为处在这一阶段的学员,大部分也不可能做出具体的规划。而且也不一定在国外学什么就一定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但宏观目标务必要有。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要在个人的兴趣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做出权衡,如果对于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很清楚了,选择起来就不会太纠结。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当你确定了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领域,或者对某个申请专业非常感兴趣,可以进入国外大学官方网站,联系在校学生,与当事者取取经,看看毕业后大家伙的就业倾向和机会。跨专业申请的学生不是对自己的此项目不满意,就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有新的想法,再一次出国深造关系重大,是个转折点,务必要掌握了。
其次,个人兴趣。一般在读大学的学生个人积累不太多,所以跨专业主要参考个人的优势、个人的爱好。这无可厚非,兴趣肯定是非常好的参考要素,不过这些年轻人还没有在社会中历练过,还不清楚生存的艰难。于是我把爱好列在第二位,不要过于个人浪漫主义,不要把兴趣当做唯一决定因素,“度”要把握好。
比方说,如若同学A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想在教育业界内发展,对这一方面也比较感兴趣,优势互补、兴趣所在,那毋庸置疑,申请教育学院顺理成章。只是,如果A同学对于教育不感兴趣,想从事摄影或者传媒等其他专业方向是不是可行呢?这里建议大家伙,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在以往我遇见不少类似的学员,个人感觉对某个领域很感兴趣,实际上不然。这一年龄段的申请者对于自己的爱好,有绝大部分还不是很确定,或者说思路深刻。纵然是思路清晰,也要权衡一下兴趣与未来生活生存的现实情况吧。比如说在摄影这个圈子里的人,绝大部分有自已的事业,不差钱,摄影只是业余爱好。倘若想把摄影当做事业去报考,这些因素是否要考虑?如果仅仅在网上或者是和周围的环境里弄清楚了一些,觉得自已未来也想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这一决定就值得斟酌。从2006年到现在,可谓是真的接触了一些学生,申请之前觉得对某一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但申请中途、申请之后,甚至有的人在拿到录取以后有了变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坑爸。所以,兴趣这一因素大家伙在考虑时间务必全面慎重,冷静处理。
第三,申请的可行性。这是绝大部分申请者不太容易判断的一个因素,只有经历多年申请的专业人士才好做出精准的判断,因为这需要参考以往的录取情况以及实际案例等。在这里,大家可以用心对比自己的所学课程以及申请项目所设办的核心课程,看一下是否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如若从所学课程上没有看到衔接性,就要看一看回旋的余地,一般文科的商议空间还是有的。有的学生毫无相关的专业背景,但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和就业经验,一样可以申请。
当你真的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或是有了大抵思路,并且具备跨专业申请的可行性,重点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怎样能让教授看到你是有所准备的,你在所申请的专业方面已经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又或者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在这方面具备必要的优势,你的竞争力绝对不会低于这些此项目毕业的学生。比如我曾经有个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员,作为一名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却对英文特别感兴趣,在本科阶段就已经辅修了第二学位。于是,决定申请美国教育学院的英语教育学硕士这个项目。虽然她的大多相关的专业背景几乎都与生物相关的,但其英语水平特优秀,自己在此方面也有强烈兴趣,在本科阶段就多次参与了到贫困地区的义务支教,同时假期为中学员做英语辅导老师。
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了申请材料的准备上。我们不仅仅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要申请第二语言教学,还详细地展示了自已在此方面的努力:包括利用假期到母校义务教学,自己独立学习书籍,完成相关的文章。虽然也是跨专业申请,但她的经历却能很好地说明她对目标专业的决心,这也正是海外院校比较看重的因素——对于申请和未来有着透彻的目标,并且始终如一地努力和坚持。在个人陈述中,对简历中的亮点做到了更深度挖掘和升华,更全面地体现了学生的特点和风格。她的最后录取结果是Boston University半奖$25000。
我还有个中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申请美国TOP40传媒学科类的Master Degree。
这个学生的专业跨度特大,除了有短暂相关实习经历外,专业上没有任何相关课程。他除了有对新闻的热情外,传媒方面的基础一点均无,但是想读传媒类专业,尤其是新闻学专业。新闻学这种对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比较注重,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我建议他申请商科味比较重的Public Relations 和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因为这类专业对相关背景要求相对宽松一点。在申请的时候,我们重点从兴趣和相关实习上入手,向院校展示他的一些经历和学习能力,以小故事的形式来加以包装,阐述他在实习经验的过程中,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农民工追讨薪水,如何对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注重等。最后,他也获得了不错的院校申请结果。
文科生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虽然可以申请到一所排名不错的大学,但这一院校以理工见长。我觉得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会是非常痛苦的,倘诺这个专业有其他方面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还好一些,如果比较闭塞,你的学习与环境就不太协调,所以要在申请前做好调查研究。美国教育主张多元化,学校也希望有不同相关背景的学生组成一个充实的学习团队,这样学生既可互相交流,丰富教学内容。这对跨学科的申请者来说是利好因素,关键是怎么去运用。跨学科的文书中不要仅仅罗列各种各样活动经历,还要思考一下,哪一些经历能够反映出你适合学这个专业,你很特别的地方是什么,你能给院校带来什么。
文科专业内的转换最好遵循“就近”原则,跨度较大也并非不可以,关键看你是否能证明给学校你有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倘诺跨到文科以外的专业,难度就大多了。我曾经有个本科是国内985的广播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生想转商学院,申请美国知名大学。他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了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GMAT成绩、托福成绩、和学校绩点等方面都还不错。原则上来讲,他的背景申请金融,学校不会限制和拒绝。但成绩方面,学校GPA,托福和GMAT虽然过关,他想竞争名校,难度却尤其大。自学得再好,与科班学员相比还是不占优势。所以我建议他选择Management或者Marketing甚至是公共管理硕士,要比Finance更可行,最后他成功申请了Management。
如果自己很难一步跨到自已心仪的专业,还可以在后天继续努力。而且我真的不认为学什么方向,以后就业就一定做什么。例如我一些学习健康传播的学生,毕业之后有做NGO的,也有做记者的,关键还是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优势适合做什么。从长远来看,更要考虑个人努力和遇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