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两天收到一位失联好久的同事加好友申请,TA是从其余朋友那里知道我家孩子顺利攀藤,想咨询下有没任何经验可以分享下。回想一下小孩申美国学校本科的全过程,还真有一些心得。
是DIY还是请咨询师?找哪家咨询师中介公司?怎样的咨询师适合小孩?顾问部老师能帮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本来“暗藏玄机”,家长朋友有各种各样困惑太自然了,相似我刚开始觉得以自已的留学经历,20年外语做为工作语言的水平,小孩相当明确的定校诉求,DIY申请应该没问题,信心十足的用二十年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制订好了申请计划。
但是当孩子立志校频繁出了一些负面新闻,加之专业挑选方向的不停调整,猛地觉得了解一所大学院系,了解小孩的idea绝非一件非常的容易之事。
把专业之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美国院校尤其是排名30以内的大学高校不少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大学院系,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治学理念,课程设置,优势学科,想整套地了解一所大学院系没有几天在大学院系网站上研究跟本没有可能,所以想起了我偶尔会和我的客户建议的“把专业之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还是需要找个中介机构,对美国的院校及高校申请来个整体的把握。
因此之后2—3月内的绝大多数周末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拜访了七八家出国留学中介,参加TA们的公开讲座,庆功会。这里面有做留学多年耳熟能详的中介,也有亲戚朋友提起的近几年的后起之秀,这些中介创办人的相关背景各不相像,有知名院校国外留学生,美籍中国人也有纯美国人。价格也是从几万,十好几万,几十万不等。
面对这么多的选择,有时听一次公开讲座还不足以了解了,还要和管咨询的顾问部老师约谈详谈。几个月拜访下来,才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有的中介公司的咨询师基本是中国人,里面有些有过留学经历;还有一些中介的留学咨询师几乎都是知名院校毕业的外籍顾问部老师;有的中介欢迎家长朋友的积极介入,有的则更关注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直接进入主题谈出国文书,有关活动,选校,有的则是强调申请的过程是学生梳整成长过往和思考未来的过程;有的是缴费既可以接受服务,有的则是要看学生巳有的标化本科成绩,还要面试才能决定收不收;总之大体的情况是收取费用低的大致同等于批处理,收费高的像是是精品班,一对一。
我还观査到,一些中介申请排名前20院校成功的肯定人数和较为人数高些。最终我锁定了三家中介公司,TA们的特点是基本都是外籍咨询师,并且多数是美国知名院校毕业,更加关心帮助学生在申请的过程里挖掘自己的潜力,至少在初步的接触中不是特别功利地谈一些大学录取结果的话题。
当然每一年度的院校录取结果在全互联网或中介公司年鉴里全都可以査的到,可以作为比较性价比,是否符合预期的评估标准。
咨询师不是越贵越好
三家备选中介选定后,更不易的一步是找一个适合的顾问部老师!我的体会是并不是越贵的咨询师越好,头牌顾问部老师名气大,申请的结果好,即使诱人,但要看和自家的小孩是否能对上眼。
比方说某中介公司有位韩裔咨询师在国内做了不少年,口碑非常的好,一贯是该中介头牌咨询师,当时有位也在这中介请过咨询师的亲戚极力推荐TA,建议请就请最好的,我自然也是这般的idea,所以顾问部老师给我小孩安排了一个午餐面试交流。都聊了什么小孩没详说,说对这个顾问部老师没有来电的感觉,话不投机,韩裔咨询师更喜欢带美国高中或国际部的学生,TA比较了解那个体系,所以双方放弃。
此外还有两家中介公司强调顾问部老师团队的概念,我还是坚持找个投缘的咨询师极为重要,请TA们安排多见了几位顾问部老师。相当幸运的是一家的咨询师根据我家孩子的特点建议了一位第二梯队的咨询师。
TA们两人一见如故。这个美国姑娘常春藤高校毕业后来中国云南支教,热衷公益喜爱文学,和我家小孩有着不少共同的话题,在申请主文书的创作过程里,这一些共同的特长和经历无疑有助于激发了孩子不少灵感和深层思考。
我们最后选定的这一家顾问部老师中介是属于让小孩自己做主型的,不怎么希望爸爸妈妈加入过多,于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我基本上只是司机的角色。
印象中只开过一次同学家长讲座,介绍了一些申请流程,大学高校研究,选校,写主出国文书,大学院系要求的网申文书,ED申请截止日期等。有效负责的中介公司每一个咨询师服务的学生相当少,于是有充分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交流,挖掘各个学生的特点,在择校,出国文书构思研究课题上给于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
在定定校名单时,非常的关注学生的选择,只提供专业的建议,让学生自已做主选择喜欢的大学院系。
最好能让小孩和校友接触
还有一点映像非常的深的是申请过程中,中介很牛的校友网络也提供了非常的大帮助。
比方说我家小孩在大学高校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两所比较喜欢的院校,但这两所排名前20的大学高校在大陆招收名额非常的少,在国内的校友也不怎么多,热心的咨询师联络到中介公司以往的毕业生,推了微信加好友,还利用假期安排了总体活动见面,让小孩和校友有清晰接触的机会,从校友身上了解大学院系的文化,特点,评论,对小孩做ED的选择帮助非常的大。
本科4年的教育在校友的身上留下独到的烙印,通过接触校友可以直观地感受和该校气场合不合,倘若见过的校友你都非常的喜欢,那十有八九也会喜欢该校。若是DIY,找到此类丰富的校友资源非常的难。
总之,申请美国大学高校流程看似简单,DIY也好,请咨询师也罢,每一个大学院系的录取标准相当难说清楚,院校录取结果即靠实力也需要运气,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余交给命运!预祝各个申请者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