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两天收到一位失联好久的同事加好友申请,TA是从另外的朋友那里知道我家小孩顺利攀藤,想咨询下有没任何经验可以分享下。回想一下小孩申美本的全程,还真有一些心得。
是DIY还是请顾问组老师?找哪家咨询顾问留学中介?怎样的顾问组老师适合小孩?顾问组老师能帮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暗藏玄机”,学生家长有各色各样困惑太自然了,相似我最早觉得以自已的留学经历,20年英文做为工作语言的水平,小孩特别的明确的定校诉求,DIY申请应该没问题,信心十足的用二十年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制订好了申请计划。
不过当孩子梦想校频繁出了一些负面新闻,加之专业挑选方向的不停调整,忽然觉得了解一所大学院系,了解小孩的idea决非一件非常的容易之事。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美国学校尤其是排名30之内的院校很多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大学院系,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治学理念,课程设置,优势学科,想全套地了解一所高校院系没有几天在大学院系网上研究跟本没可能,所以想起了我偶尔和我的客户建议的“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还是需要找个中介公司,对美国的院校及学校申请来个整体的把握。
因而以后2—3月内的绝大多数周末几乎跑遍了北京城,走访了七八家出国留学机构,参与TA们的公开讲座,庆功会。这里面有做留学多年耳熟能详的咨询机构,也有亲戚朋友提起的近两年的后起之秀,这些留学中介创办人的相关的背景各不相似,有知名院校本土留学生,美籍华人也有纯美国人。价格也是从几万,十数万,几十万不等。
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有时听一次公开讲座还不是特足以了解到,还要和管咨询的顾问部老师约谈详谈。几个月探访下来,才有了些初步了解。
有的中介公司的顾问组老师基本是中国人,当中有一些有过留学经历;还有一些留学中介的留学咨询顾问几乎都是大名校毕业的外籍顾问部老师;有的留学中介欢迎学生家长的主动介入,有的则更关心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直接进主题谈申请文书,有关活动,定校,有的则是强调申请的过程是学生整理成长过往和思考将来的过程;有的是缴费则可接受服务,有的则是要看学生己有的标化学校成绩,还要面试才能决定收不收;总之大体的情况是收取费用低的大致相当于批解决,收费高的像是是精品班,一对一。
我还观查到,一些咨询机构申请排名前20学校成功的肯定人数和更加人数高些。最终我锁定了三家留学中介,TA们的特点是基本都是外籍顾问组老师,且多半是美国知名院校毕业,更为在乎帮助学生在申请的过程里挖掘自已的潜力,至少在初步接触中不是太功利地谈一些大学申请结果的话题。
当然每一年度的学校录取结果在全网或中介公司年鉴里全都可以察的到,可以作为比较性价比,是不是符合预期的评估标准。
顾问组老师不是越贵越好
三家备选咨询机构选定后,更艰难的一步是找一个适合的顾问部老师!我的体会是决非越贵的咨询顾问越好,头牌顾问组老师名气大,申请的结果好,即使诱人,但要看和自家的小孩能不能对上眼。
比如说某中介公司有位韩裔顾问组老师在国内做了不少年,口碑相当的好,一贯是该留学中介头牌咨询顾问,当下有位也在这留学中介请过咨询顾问的亲戚极力推介TA,建议请就请最好的,我自然也是这般的idea,因此顾问部老师给我小孩安排了一个午餐面试交流。都聊了什么小孩没详说,说对这一个顾问部老师没有来电的感觉,话不投机,韩裔顾问组老师更喜欢带美国高中或国际部的学生,TA比较了解那个体系,所以两方放弃。
还有就是两家留学中介强调顾问部老师团队的概念,我还是坚持找个投缘的顾问组老师尤为重要,请TA们安排多见了几位顾问部老师。相当的幸运的是一家的顾问依据我家孩子的特点建议了一位第二梯队的顾问组老师。
TA们两人一见如故。这一个美国姑娘常春藤学校毕业后来中国云南支教,热衷公益喜爱文学,和我家小孩有着很多共同的话题,在申请主文书的创作过程里,这一些共同的喜好和经历无疑有助于激发了孩子很多灵感和深层思考。
我们最后选定的他们家顾问部老师留学中介是属于让小孩自已做主型的,不怎么希望爸爸妈妈加入过多,因而整个申请过程中我原则上只不过司机的角色。
映像中只开过一次同学家长讲座,介绍了一些申请流程,高校院系研究,择校,写主申请文书,大学院系要求的申请文书,ED申请截止等。有效负责的留学中介每一个顾问组老师服务的学生特别的少,因而有充分的时间和每一个学生交流,挖掘各个学生的特点,在学校筛选,申请文书构思研究课题上给予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在定定校名单时,非常的关心学生的选择,只提供专业的建议,让学生自已做主挑选喜欢的大学院系。
最好能让小孩和校友接触
还有一点映像相当的深的是申请过程中,留学中介优秀的校友网络也提供了相当的大帮助。
比方说我家小孩在院校研究的过程里发现了两所比较喜欢的院校,但这两所排名前20的高校院系在大陆招生名额相当的少,在国内的校友也不怎么多,热心的顾问组老师联络到留学中介以往的毕业生,推了微信加好友,还利用假期安排了相干活动见面,让小孩和校友有彻底接触的机会,从校友身上了解大学院系的文化,特点,评判,对小孩做ED的选择帮助相当的大。
本科4年的教育在校友的身上留下深度的烙印,通过接触校友可以直观地感受和这个学校气场合不合,要是见过的校友你都非常的喜欢,那十有八九也会喜欢这间学校。假设DIY,找到此种丰富的校友资源非常的难。
总之,申请美国高校院系流程看似简单,DIY也好,请咨询顾问也罢,各个大学院系的录取标准相当的难说清楚,学校录取结果即靠能力也需要运气,做好自己该做的,其他的交给命运!预祝每一申请人如愿!